因新冠一砲而紅!「mRNA技術」奪諾貝爾生醫獎 2得主8月曾來臺灣
因新冠一砲而紅!「mRNA技術」奪諾貝爾生醫獎 2得主8月曾來臺灣
▲卡塔林•卡里科獲得諾貝爾生醫獎。(圖/唐獎基金會提供)
記者趙於婷/臺北報導
2023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今起陸續揭曉,今年生醫獎得主爲「mRNA疫苗研究領域」學者卡塔林·卡里科博士(Katalin Kariko)、德魯·魏斯曼博士(Drew Weissman)。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受訪時也分享和卡里科的緣分,直誇「他們都是很傑出的科學家,他們的結合是非常棒的一件事。」更透露卡里科曾抱怨自己一度被減薪。
兩位得獎者中的卡塔林·卡里科恰巧也是今年唐獎第五屆生技醫藥獎得主,今年8月曾特地來臺參與頒獎典禮,更親自到北一女演講,分享自身崎嶇波折但築夢踏實的人生經歷。過去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,也讓卡塔林·卡里科一炮而紅,成爲炙手可熱且全球爭相邀約的科學家,也囊括無數獎項,如今也不負衆望獲得諾貝爾生醫獎。
卡塔林·卡里科今年8月來臺時,司徒惠康曾與她碰面交流相關經驗。司徒惠康表示,從技術層面來看,卡里科和魏斯曼都是很傑出的科學家,更是很關鍵的人物,兩人有不同領域的天份。
司徒惠康透露,卡里科在聊天過程還分享,當年要做mRNA研究時,因爲太過冷門,提出研究計劃的時候並沒有很受重視,賓夕法尼亞大學(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)不給予足夠的研究經費,還一度被減薪,但她仍然很堅持自己的研究。
▲卡塔林·卡里科博士(Katalin Kariko)、德魯·魏斯曼博士(Drew Weissman)。(圖/翻攝諾貝爾獎直播)
司徒惠康說,美國大學研究人員不管是教授還副教授,都需要靠申請研究經費,纔可能做本來想要做的研究工作,數十年前的確沒有人會看得這麼前面,沒想到這個研究會在10、20年後用到,但因爲研究計劃總會被檢視,這也不見得是學校的問題,那年代的科學家做這方向的研究,的確會被認爲很冷門。
但卡里科堅持自己的研究,覺得mRNA將來會有很多運用潛力。司徒惠康表示,很可惜的是在那個年代,要對於冷門的研究提供經費,真的比較困難,這也不怪學校,因爲該校也出很多傑出的科學家,是常春藤很優秀的學校。
另一位得獎者德魯·魏斯曼則是優秀的免疫學專家,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疫苗研究的羅伯茨家族教授,1997年在該大學開設了他的實驗室,專門研究開發HIV疫苗,也曾在美國國家衛生院從事HIV相關研究,與卡里科博合作之後,開始投入以RNA作爲疫苗的研究。
兩人在2005年發表了經過核苷修飾的RNA是非免疫原性的重要發現之後,魏斯曼一直積極投入於將該技術應用於開發能抵禦HIV和Zika病毒等病毒感染的RNA疫苗。魏斯曼和卡里科長達20年的合作促成了這些重要發現,兩人共同擁有非免疫原性、經核苷修飾的RNA應用美國專利。